经络与筋膜是什么关系?

农百科 96 0

现代经络研究及其与筋膜的关系

经络的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学者从探讨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生机理机制和经络循行路线的物质基础着手,应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深入探讨了经络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等。国内一直遵循“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经络研究16字方针,其中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3个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而“阐明本质”则成为当今经络研究的热点[13]。

有者将经络的研究分为四大主流学派: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和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14]。其中神经生理学派代表人物如早期我国著名学者张锡均的“经络-大脑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孟昭威的第三平衡论生物全息论学说,张秉武的“波导论”学说等,这些学说

当时曾受到国际上高度重视,日本学者在评价我国经络学研究所取得成就时曾一一加以介绍[15]。生理生化学派的学者对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激肽A(NKA)和组织胺等多种递质的观察,并结合经穴处Ca2+离子浓度的研究后认为,经络是针刺激活交感神经并促进这种信号传递的结果[16-17]。生物物理学派的祝总骧教授在1988年10月25日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研讨会上正式宣布:“经脉线不是一条简单的单一结构和功能的线,而是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18]。此理论的提出在世界上为第一次。

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在近年来愈来愈广受重视,结缔组织将有很大潜力。当经络研究的热点集中到“阐明本质”的最终一步时,整体间隙学派的研究近年来愈来愈被广受重视。随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应从中医理论的整体性角度来认识或入手研究经络的本质,基于发育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的靶点描准了机体的固有结缔组织。国内学者通过声测经络技术,对切皮前后、切断筋膜组织前后的家兔十四经脉中各经某一穴位声波波幅值变化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采用针刺相关穴位开展家兔模型实验,验证了经脉线附着于筋膜组织,为经络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19-21]。同时国外亦有学者提出针灸经穴网络是间质结缔组织网络表象的假说,并应用虚拟人体数据,推断机体的结缔组织与针灸作用的发挥有关,其中来源于人体胚胎中胚层间充质衍变的结缔组织可能起到潜在的重要整合角色,该推断得到了Elisa E Konofagou在结缔组织分裂位面超声影像实验的支持[22-24]。同样南方医科大学原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国家“863”计划的“中国数字人研究”课题研究中,对人体结缔组织的标记和三维重建后,发现了与中医“经络”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通过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构建出人体全身筋膜结缔组织的结构支架,使人体经络初步实现可视化。并对经典14条经线的361个穴位及针刺深度,在与虚拟人比对基础上,通过标记和计算机重建,已成功构建出与传统“经络-穴位”记载有很强对应性的结缔组织结构影像。研究中可见:四肢、颈根部和面部经穴大多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神经血管束的结缔组织;躯干经穴大多定位于有多条感觉神经末梢交汇处,少数定位于器官门的结缔组织;头颅部经穴大多定位于神经末梢分布的真皮层的致密结缔组织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并提出了一个机体新的功能系统即支持与储备系统假说,与支持与储备系统相关的学科领域称“筋膜学”,与之相关的理论学说称“筋膜学说”[25-28]。这不但为经络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依据,还提供了经络本质研究的新思路和原创性的理论假说。

历代经典医书对经络的描述,则与现代标记技术和计算机重建所得对筋膜的描述有惊人的相似: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而人体的筋膜系统,同样也联络内外、交通上下。在用数字人技术进行标记建模中发现:四肢经穴大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神经血管束结缔组织;躯干经穴大多数定位于有多条感觉神经末梢交汇处,少数定位于器官门结缔组织;头颅部经穴多数定位于神经末梢分布的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颈根部和面部经穴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所以,有研究学者提出:经穴是能引起结缔组织中的生物感受器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神经信息、细胞信息、生化信息)的部位。一个尚未被现代生物医学重视和命名的功能系统和依此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筋膜学”也由此被提出,相信以该原创理论为依据开展涉及针灸和经络生物学实质的研究,将使我国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5-28]。

筋膜学说认为,筋膜在人体不同部位呈现出结构的多样性,由浅入深依次分为:①真皮致密结缔组织;②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③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④肌间膈和肌间隙结缔组织;⑤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膈结缔组织。这5类筋膜在人体内部构成了完整的支架体系。由于在对数字人全身结缔组织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了与古代文献记载经络走行相似的串珠状经线结构,从筋膜的功能学角度出发,提出筋膜极有可能就是经络的解剖基础。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软件结合曲线弥合线性分析方法,在重建的虚拟人体上,对这种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络线体表走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筋膜三维重建经线体表分布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的经络走行线路高度相似,从而认为人体筋膜极有可能就是经络的解剖学实质,其中“穴位”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聚集处,而“经脉”则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据此,由南方医科大学原林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从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提出

了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在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以干细胞为核心的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本身机制以及与其他功能系统关系的研究称为筋膜学),并且拟在筋膜学原创理论研究基础上,从针灸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经络研究”与“针灸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入手,希望能开展针灸和筋膜学机制相关的动物与临床研究,使针灸理论与筋膜学原创理论有机衔接,以期从筋膜学说角度揭示针灸作用的本质,在针灸理论研究中取得我国自主的原始创新理论突破[29-33]。

展望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科学理论中“说明部分”的不断更新,而当旧理论中说明部分被淘汰时,其纯粹的“描述部分”几乎可以整体地进入新理论,从而使新理论继承旧理论全部有价值的部分[34]。

在生物学研究中,经络学说的科学价值并不在于其循行路线本身,而在于由经脉循行图所示意的人体上下内外远隔部位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包括:体表与体表之间的上下远端联系;体表与内脏之间的内外远端联系。故在经络研究中除应充分考滤中医学整体理论外,还应关注经络功能的研究。若能在严格的实验检验基础上,最终阐明经络的生物学基础,不仅对于针灸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将为促进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乃至对整个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产生里程碑式的影响。随着“筋膜学说”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揭示经络本质的曙光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标签: 经络养生轻松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