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老百姓该如何自我心理调节

农百科 269 0

  原标题: 疫情之下 老百姓该如何自我心理调节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传播和发展,每个身处其中的普通民众都面对着未知的疾病风险,荧幕、新闻上的疫情动态难免让人心慌、担忧。那么,疫情之下,老百姓该如何自我心理调节?记者就此采访了开封市疾控中心专家。下面的方法能够提高广大普通民众居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积极、理性应对疫情。

  关注可靠信息

  专家指出,我们要关注政府、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而且一些信息过度夸张和内容片面,这样的信息会增加焦虑恐慌情绪。

  专家强调,政府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内容客观全面,我们要学会从正确的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而不是一直刷屏了解相关信息。

  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

  专家说,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机、电视不断推送的信息上,情绪就会随着信息起伏波动,即使有了暂时的“掌控感”,代价却是“心累”和正常生活节奏的紊乱。

  专家建议,我们可以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悦情绪。在必要防护的情况下,丰富且规律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增强,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对不断变化且未知的风险。

  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灾害化思维

  专家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更容易获取防疫与医疗信息,却也让一些贩卖焦虑的文章更容易进入视野。负面文章容易引起“灾难性思维”,这种灾难化思维会造成过度焦虑感,令我们失去对局势的合理认知。灾难化思维通常包含“如果……怎么办”的字眼。比如“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如果我感染上病毒怎么办?”“如果身边的人都感染了怎么办?”

  就如何扭转灾难化思维,专家建议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一是识别扭曲思维,把担忧的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换成“我担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

  二是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担忧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现疫情时,有过失控吗?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的每日资讯中,正面信息多于负面,我们需要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三是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这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现实情况,并且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应对。

  维持规律作息

  专家说,要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将肉蛋鱼等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保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在家办公,做做家务,和朋友家人聊聊天,读读书,听听音乐,多运动,深呼吸,洗个热水澡等,让自己放松和愉悦。

  注意心理调试

  专家说,要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帮助。面对疫情,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和不适感是正常的,比如睡不着觉,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乏力;或者看到网络上介绍的此次肺炎的症状,由于心理暗示,也会感到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烦躁、易怒等。要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形,出现这些症状不必过度担心,要积极自我调适。

  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训练,或者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进行深呼吸训练、有氧运动,冥想、正念等,用积极的行动使自己从恐慌中走出来。要特别注意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也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当因新型肺炎而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应激障碍,一般通过心理调适,是可以缓解的。自我调适不能缓解的,建议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保持社会联系,彼此给予支持

  专家强调,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亲友之间的联系,了解自己的朋友此时正在做些什么,找到互相帮助的方式。对于弱势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尽力给予更多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随着防控时间的延长,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


标签: 心理调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